vGB/T50430全称《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是建设部为了加强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规范施工企业从工程投标、施工合同的签订、施工现场勘测、施工图纸设计、编制施工相关作业指导书、人机料进场、施工过程管理及施工过程检验、内部竣工验收、竣工交付验收、档案移交人员离场、保修服务等一系列流程而起草标准,其目的就是通过推动施工企业全面实施GB/T50430,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质量责任,提高企业自律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背景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建筑,满足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的需求,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用《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获取认证证书标注的认证依据标准应为:GB/T19001-2008/ISO9001:2008和GB/T50430-2007。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是在2007年10月23日发布,并于2008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一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它是关于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国家标准。相对于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而言,也是关于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管理型规范。
一、自2011年01月1日起,在工程建设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依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和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开展认证活动。
二、从事建筑工程活动的施工企业应贯彻《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所有要求,鼓励采用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认证,其认证的内容应同时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相关部门将更加采信其结果。
三、各认证机构自2011年01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对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应当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开展认证审核活动。
四、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应结合《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重新修订对于建筑施工专业范围的认可要求,从2010年9月1日起对具有建筑施工专业范围的认证机构进行重新评定确认,符合条件的继续给予相应的认可资格。
五、经过重新核定具备建筑施工专业范围认可的认证机构对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已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在到期换证时,应增加《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审核后完成认证证书转换工作;逾期未完成转换的认证证书均属无效,认证机构应对无效证书做出相应处理。
六、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实施的认证活动,认证证书标注的认证依据标准应为:GB/T19001-2008/ISO9001:2008和GB/T50430-2007。
七、依据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实施的认证活动,仍然可以与GB/T24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复合,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
特点
颁布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其目的就是通过推动施工企业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质量责任,提高企业自律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作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管理性规范,具有先进性、指导性、灵活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
1)GB/T50430的基本思想与ISO9000系列标准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全面涵盖了ISO9001标准的要求;
2)GB/T50430在条文结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施工企业管理活动特点,突出了过程方法和PDCA思想;
3)GB/T50430结合施工行业管理特点,在ISO9001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诸多进一步要求;
4)GB/T50430本土化、行业化特点突出,语言简洁明了,便于企业贯彻实施;
5)GB/T50430与我国施工行业现行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施工企业在贯彻时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因减少了由于企业对ISO9000标准的误解产生的形式化操作,而减轻负担。
6)GB/T50430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已发布的建设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便通过该规范的实施推动工程建设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7)GB/T50430的编制不是从狭义的'质量'角度出发、仅局限于工程(产品)质量的控制,而是从与工程质量有关的所有质量行为的角度即'大质量'的概念出发,全面覆盖企业所有质量管理活动;
8)GB/T50430是对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并不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最高水平。因此在GB/T50430规范的同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如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等,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内容
目 次
1总则
2术语
3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3.1一般规定
3.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3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建立
3.4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
3.5文件管理
4组织机构和职责
4.1一般规定
4.2组织机构
4.3职责和权限
5人力资源管理
5.1一般规定
5.2人力资源配置
5.3培训
6施工机具管理
6.1一般规定-
6.2施工机具配备
6.3施工机具使用
7投标及合同管理
7.1一般规定
7.2投标及签约
7.3合同管理
8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
8.1一般规定
8.2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采购
8.3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验收.
8.4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现场管理
8.5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9分包管理
9.1一般规定
9.2分包方的选择和分包合同
9.3分包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10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10.1一般规定
10.2策划
10.3施工设计
10.4施工准备
10.5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0.6服务
11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11.1一般规定
11.2施工质量检查
11.3施工质量验收
11.4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
11.5检测设备管理
12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
12.1一般规定-
12.2质量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与评价
13质量信息和质量管理改进
13.1一般规定
13.2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与利用
13.3质量管理改进与创新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资料归档
土建部分
折叠节能保温部分
1、根据2007年新版节能保温规范《GB50411-2007》要求,建筑工程节能保温资料应独立组卷,保温材料(如保温砂浆、抗裂砂浆、网格布,挤塑板等材料除提供质保书、出厂检验报告外还应按批量进行复试,待复试报告出来报监理审查通过后再进行节能保温的施工(方案、技术交底,隐蔽、检验批)。
2、保温砂浆按规范要求应留置同条件试块(检测导热系数、干密度和压缩强度),每个检验批应抽样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不少于3组。(详见建筑节能保温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3、保温板与基层的粘结强度应做现场拉拔试验,厚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折叠钢结构部分
1、钢结构工程开工应具备的资料: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报审表、审批表),开工报告(开工报审),质量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收集报审),特殊工种上岗证(收集报审)。
2、钢结构制作阶段:对照图纸,重要构件的主材应进行复试,一、二级焊缝应进行外观检查(全数),还应做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抽查10%),待无损探伤速报出来报监理后方可进行构件的制作工作的报验(组装、焊接、涂装),所有材料必须在工序报验前报监理审查通过,否则监理可能会拒签涉及到的所有工序报验。
3、钢结构安装:出具一、二级焊缝无损探伤检测报告(正式报告),做好基础轴线的校核和标高的测量工作,并报监理(请监理验收),所有加工好进场的构件必须应有构件出厂合格证并经加工现场监理验收签字。不同规格的大六角高强度螺栓应按批量做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试验(3000t/批),当设计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大跨度钢结构中主要受力构件所采用的钢材(如角钢、H型钢等),设计有要求复试的钢材都应进行原材料检测,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防火涂料应进行复试。
4、钢结构材料:焊材(检查焊接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等。重要钢结构采用的焊接材料都应进行抽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大六角高强度螺栓(10.9级高强度螺栓其硬度应为HRC32-36且不得有裂纹或损伤。焊接球(焊缝应做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GB50205-2001》规范的二级标准),防火涂料(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等.)。
好处
1. 在招投标方面,三张证书能够提高中标分数,增加中标率;
2. 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处于受控状态,优化和巩固业务流程;
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之间职责明确、接口清晰;
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得到规范化管理;
原材料的进货检验和试验规范化管理;
各类基础、管线等隐蔽工程、特殊工程施工加强监督和规范化管理;
阶段工程及竣工验收资料管理规范化;
各类施工图纸、记录、表格及客户资料等加强管理及得到规范化;
'五大员'的上岗资格得到规范管理。
3. 通过初始环境状况评估,能知道如何识别重大环境因素,能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管理方案,有效控制施工现场的废气、废水、噪声、灰渣、烟尘的排放,履行对环境保护的承诺;
4. 能更全面、及时掌握工程施工行业必须执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确保施工现场周边环境污染降低,对社会和各相关方负责,无投诉情况出现;
5. 确定职业安全健康方针、重大危险源分级、制定职业安全健康目标和指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建立并落实三级监控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工伤事故和职业疾病隐患,减少企业在医疗方面的支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保障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