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报价“双轨制”乱象:“玩票式”咨询背后的合规失守与行业隐忧

认证报价“双轨制”乱象:“玩票式”咨询背后的合规失守与行业隐忧

 

 

在认证行业的市场化竞争中,“含咨询报价”与“不含咨询报价”的双轨制已成公开潜规则。不少发证机构将认证咨询当作“拉单工具”,以“低价认证+捆绑咨询”“不含咨询报低价、含咨询藏猫腻”等方式混淆市场,看似灵活满足企业需求,实则严重违反行业监管规定,既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埋下了认证质量隐患。这种“做着玩”的咨询服务,本质是机构对合规底线的漠视,对认证行业公信力的透支,最终只会在政策监管与市场淘汰的双重压力下自食恶果。

 

认证与咨询的分离,是行业监管的明确红线,更是保障认证公正性的核心前提。国家认监委早已出台规定:认证机构不得同时从事与认证活动相关的咨询服务,不得暗示或变相要求企业购买其推荐的咨询服务,确保认证审核的独立性、客观性不受利益干扰。这一规定的底层逻辑清晰易懂:咨询是“教企业如何达标”,认证是“检验企业是否达标”,若两者由同一机构承接,无异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必然导致审核标准放水、认证结果失真。然而现实中,大量机构对这一规定视若无睹,将咨询服务异化为“拉单利器”和“利润补充”,把合规要求抛诸脑后。

 

“玩票式”咨询的背后,是机构逐利驱动下的投机心态,更是内卷竞争中的饮鸩止渴。在低价竞争的压力下,单纯的认证业务利润被压缩至极致,不少机构便将咨询服务当作“盈利突破口”:报出超低价的“不含咨询认证费”吸引企业签约,随后以“企业基础薄弱、难以达标”为由,强制或诱导企业购买其咨询服务,咨询费往往是认证费的3-5倍;更有甚者,将咨询做成“走过场”,仅提供几份模板文件让企业照搬,既不进行现场指导,也不帮助优化流程,本质上还是为了快速发证赚快钱。某地方机构的内部数据显示,其80%的客户都被推荐购买了“配套咨询服务”,而这些咨询服务的成本不足收费的10%,合规性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操作不仅违反监管规定,更给企业带来多重风险,让认证沦为“纸面合规”。对企业而言,“认证+咨询”捆绑模式看似“省心”,实则陷入“被动套路”:一方面,被迫支付高额咨询费却得不到有效服务,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机构为了让自己咨询的企业“顺利通过认证”,必然在审核中降低标准,导致企业未能真正建立合规体系,后续面临监管检查时极易被处罚。某电子企业通过某机构“含咨询认证”获得ISO体系证书后,在海关核查中因流程不合规被暂停出口资格,损失超500万元,事后才发现该机构的咨询服务完全不符合规范,审核过程更是漏洞百出。企业本想通过认证规避风险,最终却因机构的违规操作陷入更大危机。

 

机构明知规定却依然铤而走险,根源在于监管惩戒力度不足、企业辨别能力薄弱、行业自律缺失的三重困境。从监管层面看,部分地区存在“重处罚、轻整改”“重发证、轻监管”的现象,对机构的隐蔽性违规行为查处难度大,导致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从企业层面看,中小企业对认证与咨询分离的规定不了解,往往被“低价认证”的噱头吸引,忽视了服务的合规性与专业性;从行业层面看,缺乏有效的自律机制,部分机构为了短期利益相互效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机构将“玩票式”咨询包装成“增值服务”,混淆企业认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乱象。

 

整治认证咨询乱象,需要监管加码、企业觉醒、行业自律形成合力。监管部门应加大常态化巡查力度,利用大数据监测机构的报价模式、服务流程,对“捆绑咨询”“虚假咨询”等行为从严处罚,不仅要吊销违规机构的资质,更要将相关责任人纳入行业黑名单;企业需提升合规意识,明确认证与咨询分离的原则,拒绝机构的不合理要求,通过正规渠道选择有资质、讲信誉的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应建立健全自律规范,引导机构回归价值服务,摒弃投机取巧的经营模式。唯有如此,才能打破“低价竞争+违规咨询”的恶性循环,让认证行业回归合规经营的正轨。

 

认证行业的核心价值是信任,而信任的基石是合规。那些将认证咨询“做着玩”的发证机构,看似钻了市场的空子,实则在透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企业认知的提升,这种违规操作终将无处遁形。认证机构唯有坚守合规底线,将精力放在提升认证质量、优化服务价值上,才能获得企业的真正认可,在市场化竞争中行稳致远。毕竟,任何漠视规则的投机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和监管双向淘汰。

首页    行业动态    认证报价“双轨制”乱象:“玩票式”咨询背后的合规失守与行业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