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通知,审核员薪酬不得与发证挂钩,杜绝“卖证”动机!
重磅通知,审核员薪酬不得与发证挂钩,杜绝“卖证”动机!

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磅通知:审核员薪酬不得与其所参与审核的认证证书发放数量或客户续约情况直接挂钩。这一规定直击认证行业长期存在的“卖证”顽疾,标志着我国认证审核体系迈入“去利益化、强保密、重公正”的新阶段。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不少从业者坦言:“终于动真格了!”而更多企业则拍手叫好——这不仅是一次制度升级,更是一场关乎市场公平与产品质量的信任重建。
一、“卖证”乱象由来已久,审核公正性屡遭质疑
过去几年,认证行业“挂靠”“人证分离”“低价换证”等问题频发。部分认证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将审核员绩效与发证数量强绑定,导致个别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暗示企业“配合就能过”。
这种“以证换钱”的潜规则,严重损害了认证制度的公信力。消费者买到贴有“认证标志”的产品,却可能根本不达标;真正合规的企业反而因成本高、流程严被挤出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行业生态岌岌可危。
二、新规亮剑:薪酬脱钩 + 保密升级,双管齐下
此次新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严格依据《合格评定 各类检验机构的运作要求》(GB/T 27020-2020)、《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市场监管总局令第31号)等法规标准制定,其中明确: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认证机构不得将审核人员的薪酬、奖金等与其实施的认证结果直接挂钩,确保审核活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新规进一步强化保密义务。审核员在履职过程中获取的企业技术资料、工艺参数、管理体系等敏感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或第三方用途。违反者将面临吊销资质、列入失信名单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这不仅是对审核员职业操守的再强调,更是对整个认证链条“防火墙”的加固。
三、为什么这次不一样?三大信号释放强烈监管决心
-
从“软约束”到“硬执行”
过去类似规定多停留在倡议层面,如今已写入部门规章,并配套监督检查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投诉举报核查等方式,对违规机构“零容忍”。 -
从“个体追责”到“机构连带”
不仅审核员个人要担责,认证机构若纵容或默许此类行为,也将被暂停业务、缩减认可范围,甚至撤销资质。 -
从“行业自律”到“社会共治”
新规鼓励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共同监督。任何发现“审核走过场”“明码标价卖证”的线索,均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查实后最高奖励10万元!
四、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利好真正合规者!
对广大制造企业、服务提供商而言,这是一大利好:
- 认证含金量回归
:未来拿到的每一张证书,都代表真实的能力与合规水平; - 市场竞争更公平
:不再需要“花钱买安心”,专注提升自身管理与质量即可; - 国际互认更有底气
:中国认证的国际公信力将大幅提升,助力企业出海。
正如一位资深质量总监所说:“我们不怕严审,就怕‘假审’。现在,终于可以凭实力说话了!”
五、转发呼吁:守护质量底线,人人都是监督员!
认证不是形式,而是信任的基石。
当一张证书不再能“买”来,它才真正值钱。
如果你也受够了“花钱拿证”的潜规则,
如果你也希望市场回归公平与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