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你不知道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狠活
细数你不知道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狠活

一、去碳与负排放
-
CarbonCapture(美国加州):模块化直接空气捕集(DAC)系统,用分子筛+可再生能源从大气中抽出 CO₂,同时副产清洁水,目标实现规模化“碳清除”。
Orca 工厂(冰岛):2021 年投运,年捕集 4 000 吨 CO₂,通过CarbFix2 地质封存;利用地热余热,捕集成本目标 < 100 美元/吨。
Hinwil 示范(瑞士):2017 年起与垃圾焚烧厂耦合,利用废热捕集 CO₂供本地温室农业,已稳定运行 5 年以上。
-
Remora:装在半挂车尾气管上的移动碳捕集设备,司机加油时即可把压缩后的高纯度CO₂卸下,公司负责销售或封存,并与车队分享收益。
2021 年起在美国向 3 家长途运输车队交付首批 10 台车载装置,单台可捕集卡车尾气中 80 % CO₂,压缩后交由第三方利用或封存。
-
LanzaTech:利用工程菌“吃”工业尾气中的CO,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塑料单体等商品化学品,已在中国、美国多地实现商业化运营。
首钢朗泽(中国):2018年在河北曹妃甸建成全球首套“万吨级”钢厂尾气发酵制乙醇装置,年产 4.5 万吨燃料乙醇+ 5 000 吨饲料蛋白;随后以“1→N”模式在宁夏、贵州复制 3 条同等规模产线,总产能已达 21 万吨乙醇/年。
国际复制:2023 年,ArcelorMittal(卢森堡/法国)、印度石油公司分别投运两套以钢厂尾气或炼厂尾气为原料的万吨级装置;与日本积水化学合作的城市固废气化-乙醇联合装置亦已完成中试。
-
Global Thermostat 工业余热 DAC: 阿拉巴马州工厂(美国)2018年建成商业化装置,利用当地电厂低温蒸汽,捕集量 10.96 吨/天,产品 CO₂出售给饮料行业;运行能耗0.54–0.94 GJ/吨 CO₂,为目前公开最低值之一。
二、长时储能与绿电
-
CellCube(美国科罗拉多):全球领先的钒液流电池(VRFB),单套系统可 4–24 小时稳定输出兆瓦级电力,循环寿命20–30 年,专为大比例可再生电网设计。
-
HalioGen Power:长时储能技术平台,使可再生电力“随时随地可用”,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难题。
-
Renewabl:欧洲流动性最高的绿色电力撮合市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长周期PPA(购电协议),降低可再生项目融资成本。
三、可持续新材料与工艺
-
Magical Mushroom Company:用菌丝体生产完全可降解的包装、缓冲材料和皮革替代品,已在多家奢侈品及电商企业试用。
-
Rare Earth Global:B2B 工业大麻交易平台,为能源、建材、饲料行业提供低碳、高强度纤维与生物基树脂。
-
Michelman(美国辛辛那提):水基环保涂层和界面材料,帮助食品包装、汽车轻量化及建筑减少石化基涂层使用。
四、循环经济与废弃物高值化
-
Sortera Technologies:AI+高光谱传感器对报废汽车、电子垃圾进行金属精准分选,实现“同类回收-同级再用”,提升再生金属品质。
-
Aquora Biosystems:利用膜生物膜反应器把有机废水、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基化学品和沼气,碳减排强度100–300 g CO₂/MJ。
-
SusMaX:将煤飞灰低成本转化为轻质高强骨料,用于绿色混凝土,实验样品28 天强度提高 22%。
五、自然科技与再生农业
-
Ponterra:与拉美、非洲小农合作开发高质量“农林碳汇”项目,通过卫星+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碳储量,为农民带来碳收益。
-
Wild Bioscience:利用基因编辑+AI设计耐旱、耐盐碱且高固碳效率的下一代作物,目标在不增加耕地的前提下提升产量与碳汇。
-
Samudra Oceans:规模化“蓝碳”养殖系统,通过机器人海草场和贝类礁群每年吸收百万吨级CO₂,同时恢复海洋生态。
六、数字孪生技术模型与卫星
英伟达 Earth-2 数字孪生地球
• 台湾气象署(CWA)已把 Earth-2 的 CorrDiff 生成式 AI 模型接入台风预警业务,用于 2 km 分辨率路径与洪水风险预测,提升疏散决策速度。
• 商业气象公司Tomorrow.io、Meteomatics 和 The Weather Company 也已通过 Earth-2 API 开展千米级实时预报服务。
• 2024 年 3 月,NVIDIA 与阿联酋G42 合作在阿布扎比成立 Earth-2 Climate Tech Lab,正基于100 PB 地球物理数据开发 1 km 分辨率全球模式。
MethaneSAT(贝索斯 Earth Fund领投,超 1 亿美元)
• 2024 年 3 月由 SpaceX 发射入轨,原本设计对全球油气田甲烷排放进行1 km×1 km 高精度扫描。
• 在失联前,它已发回首批数据:美国二叠纪盆地实际甲烷排放量是EPA 估算的 3–5 倍;南里海地区甚至高出10 倍以上。
• 虽然卫星因技术故障于2025 年 6 月被判定“不可恢复”,但其前期数据已直接用于校准各国清单,并推动EDF 宣布后续甲烷监测星座计划。
看到上面的科技狠活满满,是不是对应对气候变化又多了很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