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院禁止苹果公司以“碳中和”宣传苹果手表
德国法院禁止苹果公司以“碳中和”宣传苹果手表
2024 年 12 月,德国慕尼黑高等地区法院作出一项具有标志性的临时禁令:苹果公司不得在德境内继续宣称 Apple Watch Series 9、Ultra 2 及 SE 2 为“碳中和产品”。该裁决源于环保组织 Deutsche Umwelthilfe(DUH)的起诉,认为苹果所依赖的碳抵消方案缺乏透明度和持久性,涉嫌误导消费者,违反欧盟《不公平商业行为指令》及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法院在紧急程序中采纳了DUH 的核心论据,认为若不立即制止,广泛传播的广告语将对公众造成难以挽回的错误印象。
案件核心争议
碳抵消是否等于“碳中和”?
苹果 2023 年 9 月发布的上述手表被描述为公司“首款碳中和产品”。其逻辑是:产品全生命周期排放约28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其中 81% 通过供应商转用绿电和再生材料直接减排,剩余19% 则依赖投资肯尼亚凯乌鲁山地森林恢复项目抵消。苹果公司宣布第一款碳中和产品是真勇敢创新还是为了分散注意力
DUH 指出,该森林项目存在三大漏洞:
• 额外性不足:即使没有苹果资金,肯尼亚政府亦已规划该项目;
• 监测期过短:仅承诺30 年碳汇监测,而手表使用年限不足 5 年;
• 泄漏风险:当地社区可能因保护区扩张而转向毁林他处。
法院认为,这些不确定性意味着消费者无法确信“每一只手表造成的排放已被永久中和”。
信息披露是否充分?
苹果虽在官网脚注中提供了抵消项目链接,但广告主视觉以“碳中和”大字呈现,而风险提示字体极小,违反“显著性”原则。德国法官援引2021 年联邦法院“柴油车案”判决,强调绿色声明必须“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否则即构成误导。
欧盟绿色声明指令(Green Claims Directive)
该草案 2023 年 3 月由欧委会提出,预计 2026 年正式实施,要求企业:
• 提交经第三方验证的生命周期数据;
• 明确区分“自身减排”与“抵消减排”;
• 对碳汇项目实行至少50 年监测。
德国法院虽未直接引用尚未生效的指令,但判决理由与其技术细节高度一致,被视为“超前适用”。
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UWG)
第 5 条规定,若商业宣传对“具备理性判断能力之普通消费者”造成足以影响购买决定的误导,即属违法。法院认为,环保属性已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的重要选购因素,故适用该条。
对苹果公司的影响
市场层面
德国约占苹果欧洲销售额15%,临时禁令发布后,苹果已迅速调整德语广告,改用“减少碳足迹”等表述。若最终败诉,苹果将面临最高年收入4% 的罚款,并需召回已投放的印刷物料。
品牌层面
苹果 2020 年提出“2030 全链路碳中和”目标,Apple Watch 被树为里程碑。此案削弱了其环保叙事力度,迫使苹果在 2024 年 10 月发布的新品中,将更多预算从“抵消”转向“直接减排”:如表带改用 82% 再生纤维、包装盒去塑化。
供应链层面
苹果要求供应商 2025 年起披露范围 3 排放,并引入区块链追踪绿电来源,以减少未来诉讼风险。
对行业的连锁反应
科技行业
谷歌 Pixel Watch、三星 Galaxy Watch 6 均暂停“碳中和”标签,改为“碳意识设计”。欧洲消费者组织BEUC 已着手收集更多证据,或发起集团诉讼。
零售行业
德国电商 Zalando 下架 200 余件自称“气候中和”的时尚单品,等待第三方机构复核。
金融行业
欧盟正评估将“碳中和金融产品”纳入《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重点审查范围,防止“漂绿”基金误导投资者。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重视“可验证性”
中国出口企业若欲在欧洲使用“碳中和”标签,必须建立从原材料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并接受欧盟认可机构的现场核查。
区分“减排”与“抵消”
参考德国判决,企业应明确告知消费者:多少比例来自自身节能,多少比例依赖外部项目,并提供项目坐标、监测报告链接。
提前布局 2026 年新规
建议企业:
• 2025 年前完成主要产品碳足迹 ISO 14067 认证;
• 与欧洲本地减排项目合作,缩短监管链;
• 建立消费者沟通平台,用可视化图表展示年度进展。
德国法院此次判决不仅是一次针对苹果的广告禁令,更是欧盟绿色营销监管的分水岭。它向全球企业传递明确信号:在气候危机语境下,环保声明必须经得起科学、法律与公众的三重检验。对中国企业而言,提前对标最严标准,将“碳中和”从营销口号转化为系统能力,才是穿越绿色贸易壁垒、赢得欧洲市场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