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罚单!停产日竟能“抽检产品”?审核记录造假!

5万罚单!停产日竟能“抽检产品”?审核记录造假!


 

01 案例回顾:停产日的“幽灵抽检”

违规事实

2024年7月20-21日,中诺认证对崒华新材料进行初次认证二阶段现场审核:

  • 7月20日:企业仅生产锡膏一类产品

  • 7月21日生产车间休息,全线停产

然而,审核员的现场审核检查表却记录了令人震惊的内容:

  • 抽检了7月21日生产的水基助焊剂等产品(实际未生产)

  • 抽查了7月21日的水基清洗剂、SMT红胶过程检验记录(实际无生产记录)

  • 大量记录“与事实不符”,且无法提供审核过程材料予以证明

最终,该机构仍为这家企业签发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02 风险警示:虚假审核的五大致命危害

1. 产品质量风险失控

“未生产却通过审核”意味着企业可能长期缺乏有效质量控制:

  • 原辅料进货检验可能缺失

  • 生产过程参数可能未监控

  • 成品检验可能流于形式

  • 最终产品可能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2. 安全事故一触即发

崒华新材料生产的助焊剂、清洗剂等属化学危险品,若质量控制缺失:

  • 配方比例错误可能导致燃爆

  • 杂质超标可能导致客户生产线污染

  • 挥发性成分超标可能危害员工健康

3. 认证公信力崩塌

当认证机构沦为“发证工厂”:

  • 消费者不再信任认证标志

  • 正规企业反而因认证成本处于竞争劣势

  •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加剧

4. 审核员职业风险加剧

  • 面临行政处罚经济处罚

  • 严重者可能被注销审核员资格

  • 情节特别严重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5. 认证机构生存危机

  • 累计处罚可能导致批准资格暂停或撤销

  • 机构信誉受损导致客户流失

  • 保险费用上涨,运营成本增加


03 根源探究:为什么审核造假屡禁不止?

成本压力下的恶性竞争

认证行业低价竞争白热化:

  • 单体系认证价格跌破6000元

  • 审核人日被压缩到极限

  • 审核员日均费用不断降低

“认证工厂”模式泛滥

部分认证机构形成标准化操作:

  • 前期提供“认证咨询”(实则协助编造文件)

  • 审核时“走过场”(按企业安排路线审核)

  • 后期“补记录”(凭空填写审核记录)

企业功利性获证心态

  • 投标需要证书而非实际管理提升

  • 选择认证机构时价格优先于质量

  • 主动要求减少审核人日、简化程序


04 破解之道:四重防线杜绝审核造假

第一重:认证机构自查自纠

  • 建立审核记录真实性核查机制

  • 实施审核项目随机抽查(不少于10%)

  • 设立审核员黑名单制度

第二重:审核员职业操守

  • 坚守“现场亲眼所见”原则

  • 对无法验证的信息坚决记录“未验证”

  • 拒绝执行机构的不合理指令

第三重:技术手段赋能

  • 推广使用实时定位水印相机记录审核过程

  • 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防止记录篡改

  • 建立远程审核直播系统实现后台监督

第四重:监管升级

  • 加大飞行检查频次和力度

  • 建立认证机构信用评级体系

  • 实施违规机构连带责任追究


结语:认证的价值在于真实

认证的价值不在于一张证书的厚度,而在于审核过程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当审核员在停产日填写抽检记录时,他不仅是在伪造一份文件,更是在:

  • 摧毁认证行业的公信力基石

  • 埋下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事故隐患

  • 损害合法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

认证行业已到了刮骨疗毒的时刻。唯有每家企业、每个审核员都坚守真实、公正、专业的底线,才能让认证真正成为质量管理的“护航者”,而非形式主义的“遮羞布”。

认证的本质是信任,而信任只能建立在真实之上。共勉!
首页    行业动态    5万罚单!停产日竟能“抽检产品”?审核记录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