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碳信用抵消对企业“变绿”几乎毫无帮助
研究显示,碳信用抵消对企业“变绿”几乎毫无帮助

全球变暖压力下,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碳抵消”写进气候战略:只要购买等量的碳信用,就能宣称自己“净零排放”。但“花钱就能绿”真的成立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团队,首次用大数据给出了否定答案。
作者收集89家航空、汽车、油气巨头2018—2023年的排放数据,这些公司2022年消耗的自愿减排量占全球四分之一。研究者把“购买抵消额度”与“自身减排速度”“目标雄心”逐项对比,并交叉核对Verra、Gold Standard等主流登记处的项目信息,确保数据可信。
核心发现
- 买不买抵消,减排速度没差别。
- 抵消支出仅占资本开支约1%,却可能挤占内部减碳资金。
- 大量购买抵消的企业,其绝对排放在五年内下降幅度反而略低于对照组。
- 目标定得越高,越倾向用“低成本海外林业项目”凑数,而非改造生产线。
为什么抵消失灵
- 额外性难证:很多风电、森林保护项目即便没有企业付款也会发生。
- 泄漏普遍:保护一片林,隔壁可能砍得更多。
- 持久性不足:森林火灾、病虫害可让储存的碳瞬间回到大气。
- 心理暗示:管理层把“已抵消”当成排放通行证,放缓实质转型。
案例速览
- 达美航空2022年买下3700万吨抵消,同年其航油排放量反弹至疫情前水平。
- 易捷航空在2022年前大量买抵消,随后宣布“不再依赖”,转投机队更新与氢能研发。
论文通讯作者Niklas Stolz指出:“自愿抵消并非有效替代合规碳价。”研究呼吁:
各国应扩大强制碳市场,让排放者付费更高。
逐步取消企业用自愿抵消计入国家减排核算。
投资者与消费者应盯“范围1+2+3”实际降幅,而非“碳中和”标签。
绿色漂绿风险
欧盟已拟定《绿色声明指令》,要求企业披露抵消项目细节,并接受第三方核查。若无法证明项目额外性与持久性,最高可罚年营收4%。中国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也明确,CCER抵消比例不得超过5%,且仅限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类别。
企业该怎么做
- 把90%以上预算投入能效提升、绿电替代、燃料转换。
- 对难以削减的10%排放,再考虑高标准永久清除类项目,如直接空气捕集与地质封存。
- 每年公布经独立审计的“绝对排放趋势图”,而非只秀“碳中和证书”。
消费者如何避坑
看到“本产品已碳中和”先问三句:
- 实际排了多少?
- 用了哪类抵消?
- 项目编号能否在公开登记处查到?
研究用铁证告诉我们:碳抵消不是减速器,而是安慰剂。真正的绿色转型没有捷径,必须回到“先减排,再抵消”的铁律。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与公众都应把注意力从“买了多少信用”转向“减了多少吨”。只有当企业把真金白银花在关闭燃煤锅炉、采购绿电、革新工艺上,地球温度才不会继续因为“纸面中和”而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