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排放基准线该如何确定?在简约与复杂之间寻找平衡
企业碳排放基准线该如何确定?在简约与复杂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全球升温幅度迫近1.5℃阈值,企业层面的减排责任成为政策焦点。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等机构推出"排放基准"工具,将宏观碳预算拆分到具体公司,以衡量其气候绩效是否"符合1.5℃路径"。然而,近年学界对此类方法的质疑升温:过度简化可能掩盖企业间异质性,过度复杂又削弱可比性与政策执行力。Rekker等13位作者在2025年10月《Nature》发表评论,提出"结构化多元主义+预算合规"框架,试图在简约与复杂之间取得平衡。
核心论点
- 简约派优势:统一指标(如单位营收碳强度)便于投资者快速比较,降低披露成本,强化横向竞争。
- 复杂派优势:考虑区域电网差异、工艺排放、价值链结构,可避免"一刀切"误伤高碳但不可替代的上游企业,也能防止"碳套利"。
- 结构化多元主义:允许企业在"方法池"里选择最契合自身特征的计算路径,但所有路径必须收敛到同一全球碳预算,并接受第三方"预算合规"校验。
- 政策含义:监管机构应制定"底线+天花板"——底线保证所有方法都覆盖范围1、2、3,天花板限制方法数量以防碎片化;同时建立开放数据库,公开参数与权重,方便市场与公众复现。
方法学亮点
文章提出三阶递进式框架:
- 层级1(简约):行业平均强度基准,用于中小企业快速入门;
- 层级2(适度):引入区域化电网因子、生命周期数据,适用于排放占行业前20%的大型公司;
- 层级3(复杂):采用动态投入产出+情景模型,针对多国籍、长链条的旗舰企业。
任何企业必须证明其路径在2050年前不会突破剩余全球碳预算,并接受年度回溯校正。
潜在挑战
- 数据可得性:范围3排放常依赖供应商自报,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披露率低,可能放大不确定性。
- "预算合规"谁说了算?作者建议由独立科学机构与证券交易所联合审核,但文章未给出具体治理机制,可能遭遇利益冲突质疑。
- 动态校正会否削弱投资信号?若基准年年上调,企业减排努力可能被"整体预算收紧"抵消,挫伤先行者积极性。
对中国的启示
- 全国碳市场扩容:可借鉴"三阶框架",把电力行业之外的钢铁、有色、化工分阶段纳入,初期用行业平均强度,逐步过渡到区域复杂模型。
- 数据库建设: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普查与税务发票数据,政府可牵头建立"供应链碳排地图",降低中小企业填报门槛。
- 绿色金融协同:央行已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若要求申请银行按"预算合规"评估客户,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减少"洗绿"。
Rekker等人的评论为愈演愈烈的"基准之争"提供了折中方案:既保留碳预算的硬约束,又尊重企业与行业的异质性。未来研究应聚焦三大方向:
- 构建开源代码平台,实现方法透明与同行复现;
- 设计治理机制,防止"预算合规"被监管俘获;
- 开展发展中国家的案例试点,验证数据缺口对结果的影响。





